教育部职教所课题组:《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的发现及建议

发布者:zlkz发布时间:2024-02-05浏览次数:19

研制《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健全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9年《报告》发现:多数行业人才供给总量不足,少数行业供求基本平衡;部分行业人才供求规模出现结构性失衡;多数专业结构布局与产业结构布局基本匹配,少数有一定偏差;培养目标总体明确,定位还不够精准;多数专业课程体系支撑度较好,仍需加强针对性;专业建设保障条件不足,实践教学效果达不到要求。《报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六条建议。

一、《报告》研制背景

2014年以来,在教育部职教所和有关单位组织指导下,共有48个行指委负责完成了74个《报告》。这些《报告》围绕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选取人才需求量大面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行业开展研究。2019年完成的《报告》聚焦14个行业领域,涵盖了现代农业中的现代渔业,先进制造业中的智能制造机械、模具、高分子等行业,现代服务业中的城市轨道交通、会展、数字出版、冬季体育、医学检验等行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硅材料、云计算与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等行业。

二、《报告》调查发现

(一)多数行业人才供给总量不足,少数行业供求基本平衡

一是多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缺口很大,既有发展态势迅猛的新兴行业,如每年硅材料行业人才缺口约2.5万人,互联网金融行业缺10万人以上,云计算与大数据行业人才缺口近百万;也有工作特殊或艰苦的基础行业,且还面临专业招生下降和在校生规模较小的问题,如渔业未来三年需要约3万人,人才供求比约1∶6,高分子材料行业未来三年中职人才供需比为1∶15.8,高职人才供需比为1∶11.7,供求严重失衡;还有现代服务业,如冬季体育未来三年缺口达10多万人。

二是少数行业供给基本平衡,如全国每年中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总量约3.5万人,与模具行业总体需求规模基本匹配;数字出版行业未来三年每年人才需求约为10万人,目前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培养规模可以有力地支持行业发展。

(二)部分行业人才供求规模出现结构性失衡

一是专业群中不同专业培养规模出现结构性错位,某些行业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某(几)个专业,其他专业开设点数少、规模小,与相关岗位需求存在结构性错位。如渔业类专业设置较齐全,但实际开设专业主要集中在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招生人数占到渔业类专业的90%;其他几个专业开设点数少,规模小,专业结构分布不均。水利类专业中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招生数排第一名,占比达36.9%,但该专业未来三年人才需求比例只占12.53%,这将导致该专业学生三年后就业时面临较大压力。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中,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富余5.8万人,超出52.68%;而其他工程技术类专业则缺口较大,缺口比例约在20%~60%之间。

二是不同学历层次专业规模供需不平衡。按照本科及以上、高职、中职划分,不同行业技术技能岗位人才学历结构分别呈橄榄型、金字塔型、倒金字塔型等类型,且总体趋势是未来人才需求学历层次不断上移,高职、本科需求比例持续增大,与目前中高职层次相关专业培养规模不完全匹配。如医学检验类人才未来三年本科、高职层次人才供求基本平衡,供需比分别为1∶1、1∶1.13,但中职层次是供大于求,供需比为4.2∶1。

(三)多数专业结构布局与产业结构布局基本匹配,少数有一定偏差

一是多数专业布局基本对应产业布局,如模具行业产能主要积聚在几个大中型区域,这些区域开设院校数量和招生数量都与产业布局比较吻合;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的院校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带,与现阶段互联网金融行业重点区域分布一致;冰雪体育类中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东北与华北地区,与目前全国冰雪产业区域布局基本一致。

二是少数区域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不相适应,有的区域供大于求,有的供小于求。如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在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人才缺口较大,供不应求态势明显;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域供需基本平衡。北上广深等云计算大数据发达地区人才供给较多,但贵阳、合肥、天津等大数据市场活跃地区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有些行业对应专业群结构与企业岗位群类型不匹配。随着行业产业链延伸和拓展,职业院校现有专业群覆盖不了相关岗位群需求。如目前职业院校渔业类以养殖专业为主,经济管理和海洋渔业技术专业均还没有开设,满足不了渔业产业链发展需求。硅材料产业生产一线所需人才涉及装备制造、设备运行与维修、产品质量检测分析认证等岗位群,目前已有的硅材料制备技术和光伏材料制备技术专业难以支撑产业群人才需要,需要配套增设硅材料设备设计与制造、硅材料工业控制与管理、硅材料产品检测与认证等专业,形成服务于生产一线的专业群。为满足冬季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覆盖冬季体育产业链的专业群体系,中高职还缺少滑雪运动与服务、滑冰运动与服务及冰雪体育机械操作等专业设置。

(四)培养目标总体明确,定位还不够精准

一是多数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基本满足行业发展要求。如高分子行业相关专业群培养目标定位与行业相关岗位群需求基本匹配,高职高分子专业群定位于培养生产管理、采购营销和技术改进的技术技能人才,中职高分子专业群定位于培养生产操作、质量控制技能人才。如医学检验类专业普遍年限较长,建立了较好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满足各类医疗机构医学检验技术岗位需求。

二是有些职业岗位呈现新技术新工艺多、复合性增强、重迁移能力等特点,对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新要求。如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的新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逐步清晰,相关新设专业(方向)定位还待明确,培养方案还待建立。适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业定位未紧密对接岗位职责及时调整。如对接现代渔业“技术服务+营销”的新模式,有关水产养殖专业培养目标还待转向培养水产养殖与技术服务能力为主的技术服务型人才。

三是企业更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通用能力和应用能力。如模具企业对毕业生专业能力要求发生了新变化,更看重模具人才对设计与分析软件的应用能力以及识图和制图等基础职业能力,同时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适应企业升级或转型需求的学习能力与迁移能力尤为关注。高分子行业认为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缺少适应岗位转型升级变化的能力素质新要求,包括新材料技术的获取与应用、现代管理与营销、大数据应用等职业能力,以及绿色化工、行业文化认同等职业素质。

(五)多数专业课程体系支撑度较好,仍需加强针对性

一是新兴行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要求有差距,还需精准构建。如针对智能制造机械、数字出版等行业新设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还不成熟,许多院校从各专业拿出几门核心课程拼凑成课程体系的做法,使得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存在较大偏差。

二是不适应岗位专业性和复合性发展新变化,相关课程比例偏低。如为满足渔业行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企业认为应增加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水产品流通管理等营销类课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面临企业管理模式不断创新、优化工作模式,建立综合工区的趋势,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大量增加,需要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融入多个岗位能力要求的内容,适应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

三是课程适时调整和更新不够,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内容尚未进入课程。如水利类专业课程体系无法满足水环境治理、建筑信息模型、库区管理等岗位新需求,缺少无人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和行业新标准、新规范等内容;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课程缺少轨道交通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等内容;医疗器械类专业课程缺少人工智能、可穿戴、增材制造、机器人等医疗新技术内容。

(六)专业建设保障条件不足,实践教学效果达不到要求

一是实训条件落后或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如轨道交通专业近一半(48.39%)已建轨道交通实训室的职业院校实训室已落后,且实训室规模与水平都无法满足课程教学和技能训练要求;医疗器械专业开设门槛比较高、成本高,真正具备较好医疗器械整机安装调试维修综合实训能力的院校不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工学结合有难度,不能有效开展实训教学。因资金、场地、安全等原因,许多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学比重较大,企业现场实习和实际业务实训的频次和总课时太少,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积极、参与度不够,且受实训室设备与真实现场相比仿真度不高,以及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要求高的约束,很难实现运营现场跟岗实习,限制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三是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亟待加强。教师的实践技能及专业知识跟不上企业实际要求,企业也不愿意对教师进行深层次培训。如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师缺乏必备的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企业因为技术保密和知识产权等因素,不愿意对院校教师进行深层次培训;近3/4(74.19%)的职业院校轨道交通类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缺少高学历、专业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教师的实践技能及专业知识跟不上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实际业务的发展。

三、《报告》建议

(一)适应行业发展态势,动态调整专业培养规模

针对硅材料、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或新业态出现的新职业岗位需求,增设新专业,解决人才缺口。针对渔业、高分子等艰苦行业招生萎缩的现状,适应岗位绿色环保、智能化与自动化等新变化增设相关课程,优化专业内涵,提升专业吸引力;加大学生资助力度,扩大定向培养规模。结合云计算与大数据、数字出版等行业的区域人才供给匹配不均衡情况,合理调整区域院校布局和人才培养规模。

(二)对接职业岗位群需求,合理构建专业体系

对接现代渔业、智能制造机械等行业产业链延伸,扩大专业群覆盖面,优化专业层级体系,合理定位各级培养目标,通过中职的基础性、高职的技术性、应用本科的工程性,系统构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体系,在学历提升的同时保证能力的提升,满足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结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特点,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根据水利、模具、冬季体育等各行业国家发展战略,依托区域行业资源优势,按照优先发展、重点支持、适当限制的思路,通过支持重点区域和扶持薄弱地区相结合的方式,服务区域产业定位,整合类似专业,合理规划各层次专业布局、结构规模和目标定位,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规模适当的专业群。

(四)深化产教融合,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共办专业机制。强化行业指导,推动企业深度参与,通过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师资互补、技术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不断创新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合作育人模式。对接行业用人需求,充分发挥专业设置管理系统和人才需求信息平台作用,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推动行业协会、用人机构等第三方开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

(五)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加强行业文化和职业素养培养,提升学生对行业的热爱度、专业的认可度、工作的敬业度。对接职业岗位新变化,动态更新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加强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广泛应用虚拟仿真技术,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加强工学结合,强化实习实训,开展好企业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实施和考核工作。落实“1+X”证书制度,加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引导学生获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增加专业建设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设施设备水平,建立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开放式、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力度,落实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提升双师能力;加大聘用兼职教师数量,优化专兼队伍结构。搭建校企合作有效平台,鼓励引导行业企业从职业指导、资源共享、师资培训、实训实习等方面给予职业院校支持。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教育部职教所荀莉、刘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