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诊改理念的高职院校智能课堂建设

发布者:zlkz发布时间:2021-12-13浏览次数:168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课堂教学实施情况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直接呈现。面对已然到来的信息化时代和质量时代,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高职院校正在全面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简称诊改工作),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等5个层面诊改工作的成果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同时课堂教学改革又反作用于上述5个层面。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建立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新形态势在必行。

一、诊改工作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新要求

诊改工作要求高职院校加强质量过程控制与即时反馈,通过基于目标和标准的诊断与改进实现质量的循环提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一系列变革,从而建立起自主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

(一)课堂教学过程的“透明化”

传统课堂教学所遵循的是纸质时代知识传授的运行程序和基本规则,是具有确定性与稳定性特征的“静稳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缺乏信息化手段的支持,从课前学习任务布置、课中教学实施到课后作业完成的各个教学环节,只有老师和学生本人掌握相关信息,基本处于“不透明”状态,因此称之为“黑箱”。诊改工作要求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黑箱”状态,解决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信息传递与反馈模糊、滞后的问题。一方面,授课教师要依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做到课堂教学活动的规范与有效;另一方面,学校要有效采集与反馈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信息, 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数据的即时采集与完整呈现,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透明化”。课前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等信息的即时传递,能够帮助授课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反思和自主改进,同时学校管理者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课堂教学实施情况,从而及时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性”

传统课堂由于教学软硬件条件的限制,难以开展深入的教学互动,也无法兼顾有个性差异的学生,达不到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诊改工作的目标是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特别是在目前高职学生生源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现代化的课堂学习工具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的重要因素。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进行充分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基于学生整体的实时学习状况,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时效性”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系统完善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常是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一般由学生评价和督导专家评价构成。相对而言,这种评价方式既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也缺乏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时效性。诊改工作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应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全面地反映教师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时效性”,实现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及时反馈,从而帮助教师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采取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促进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随时改进课堂教学质量。

二、建设自主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智能课堂由系统(信息化平台和工具)、人(教师和学生)及其教学活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等组成,作为现代信息化课堂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堂硬软件环境建设以及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设计。在高职院校全面推进诊改工作和学生生源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智能课堂是促进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水平、自主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智能课堂促进教师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智能课堂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工具,极大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智能课堂,教师可以综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库平台、虚拟仿真平台、智能考勤、手机端课堂互动、随堂评教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智能课堂通过网络即时采集并统计整理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信息,实现了课堂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即时统计,改变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黑箱”状态,使课堂教学“透明化”。即时反馈每一堂课的教学信息,能使教师及时全面了解自己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本人更迅速有效地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实现个人课堂教学质量的自主诊断与改进。智能课堂能够实现即时点名、简化教师日志填写等功能,减少了授课教师大量烦琐的机械操作工作,提高了教师工作效率,有利于教师致力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智能课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智能课堂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打造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智能课堂引导学生将智能手机作为学习工具,参与学习过程、完成课堂作业,并积极与教师互动,让教师清楚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智能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体现了课堂教学形态的转变。学生通过参与即时问答、头脑风暴、随堂检测等活动可以获得积分并能够即时检验学习成果,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手机端能够看到每个人的观点,可以进一步展开讨论,从而提升学习效果、锻炼思维能力。智能课堂基于动态教学和学习数据分析,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是实现“以生为本”课堂教学理念的好工具。

(三)智能课堂帮助管理者实现课堂教学管理精细化

智能课堂能够成为连接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等工作的总枢纽,并由此促进学校整体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精细化。教学管理者通过实时采集汇总的课堂教学信息,能够及时、全面了解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从而提供更有效的教学管理服务。教师和学生在智能课堂上的互动数据将成为智能校园管理平台的数据来源,用于支持各层面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扎实开展。同时,智能课堂教师日志模块中的考勤、设备、环境信息和教学建议等将实时传递给管理和服务部门,成为快速改进工作的有效依据,促进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精细化。教学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将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获得感,从而间接地激励教师和学生更加关注课堂教学质量,形成课堂教学质量改进提升的良性循环。

三、智能课堂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组建高效团队

智能课堂建设必须依靠完善的组织体系和高效的团队才能实现。首先,要设立统筹智能课堂建设的组织机构,并由学院主要领导兼任负责人,可以挂靠在教务处或信息化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对智能课堂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特别是根据学校发展实际情况对智能课堂建设与使用做出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其次,要重点做好教务处、各系院和信息办的运作协调工作,教务处和各系院作为智能课堂的使用者要提出智能课堂建设的具体需求,信息办要协同技术团队做好技术支持与服务。通过密切沟通与协调,实现业务需求与技术支持的紧密衔接。

(二)健全推进智能课堂建设的工作机制

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对于推进智能课堂建设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建立相关工作机制。首先,明确智能课堂建设的推进策略,按照“边设计、边建设、边改进”的思路,先由少数教师试用,再选取某个系院全体教师试用,最后在全校范围全面推开,并在此过程中给予全方位技术支持与服务。第二,建立调度制度,定期召集关键职能部门共同研讨相关问题,重点问题重点研究,难点问题反复研究,消灭因部门之间沟通不畅而形成的“深井”。第三,建立通报制度和专项绩效考核制度,根据智能课堂建设实施方案定期通报工作进度,将智能课堂建设情况纳入部门年度绩效考核中,鼓励取得实效的部门和教师,通报需要改进的问题与责任部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力推进智能课堂建设的实施。

(三)制定有利于智能课堂建设的激励机制

智能课堂建设与运行需要全面深入的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而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确保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产生旺盛持久的动力。首先,要营造实施教学改革的有利环境。学校管理者要引导全体教职工依据学校发展的目标和标准,对照课堂教学的现状,查找不足、发现问题,并将曾经发生的课堂教学质量问题及时完整地披露给教职工,从而激发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其次,要加强智能课堂建设与运行的专题培训研讨活动。学校相关部门要将智能课堂建设方案及预期目标与教职工进行充分沟通,并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标准和培训资源,有效开展培训研讨活动,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再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质量考核激励机制。对于积极参与智能课堂建设以及为智能课堂建设做出贡献的教师,要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年轻教师可塑性好、学习能力强,是智能课堂建设的中坚力量,要特别重视调动广大年轻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年轻教师的积极参与能够带动学校整体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智能课堂建设的保障条件

(一)信息化教学的理念转变

首先,学校高层管理者要达成共识。学校高层管理者位于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地位,拥有各种资源的最终分配权,也是各种信息的交汇点。只有学校高层管理者达成共识,才能保证智能课堂建设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得到有力保障。更关键的是,如果高层管理者对智能课堂建设缺乏热心,其情绪会传递甚至逐级放大到整个学校,从而导致智能课堂建设缺乏持续动力。其次,学校中层管理者要密切协同。智能课堂建设涉及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支持、资产配套、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的配合与协同,只有中层管理者积极行动、大力推进,智能课堂建设才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再次,师生员工要认同支持。高职院校正处于内涵建设的关键期,教师在从事繁重教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要实施颠覆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其艰巨程度可想而知。而只有从事教学工作的所有教职工都能转变教学理念、全部投入智能课堂建设过程中,这项工作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二)软硬件建设的全方位投入

智能课堂建设需要完善的信息化硬件和软件条件的支持,人财物配套保障情况直接制约着建设进程。首先,要建设覆盖办公教学区、学生宿舍区和主要室外场地的有线无线一体化、可信任、业务隔离、精细感知、安全高质的校园网络,为教师和学生的线上学习活动提供基本保障。其次,要建设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室,并开发一体化教学平台,实现混合式教学和在线教学的广泛应用,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育平台,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以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目标。再次,要形成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教学环境。面向学生终身学习需要,构建人人互通的网络学习空间;面向教师(包括兼职教师),构建全流程、多模式的人人互通的网络教学空间,不仅支持课堂教学,还支持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网络教研等教学活动。只有全方位保障智能课堂所需软硬件建设的投入,才能最终建成具有趣味性、有效性、个性化与适应性特征的智能化教学环境,实现智能化的教与学。

(三)鼓励教学改革的组织文化建设

智能课堂建设的顺利实施需要高职院校建设良好的组织文化作为实施保障并及时纠错、激发内生动力。一方面高职院校管理者需要坚定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与决心,另一方面需要广大教师的倾心投入与付出。加强组织文化的建设,有意识地发扬积极的优秀文化,克服消极的、劣性的文化,使组织文化不断优化,形成全员参与教学改革、人人关注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为智能课堂建设的具体实施提供不竭的动力和保障。智能课堂建设既是实现高职教育信息化的有效举措,也是高职院校推进诊改工作的重要抓手。在高职院校全面推进诊改工作的大背景下,建设智能课堂能够对课堂教学过程数据进行即时采集、汇总整理与全面分析,实现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的透明化和集约化;有助于教师和管理者依据个性化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标准,分析课堂教学效果、准确诊断问题、不断改进问题、提升教学质量。同时,由于智能课堂建设涉及教育理念的变革、课堂技术的变革、教学模式的变革,在建设过程必将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因此,从顶层设计到逐步实施,需要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通过积极创新、不断完善,智能课堂建设必将有效推进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有力支撑高职院校诊改工作,从而促进高职专业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循环提升。

作者:姜义林,李联卫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