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戈、唐湘桃:高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路径探究

发布者:zlkz发布时间:2021-04-12浏览次数:170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在育人方面的质量,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多个文件,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同时,各高职院校根据上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服务学校和学生发展。

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核心体系

(一)构建总体架构

围绕学校的总体办学目标,以质量监测信息化平台为支撑,以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保障、实施、检查、反馈、改进的全过程为主线,先期在诊改工作中最核心的专业诊改和课程诊改为试点,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取得部分经验成果后,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为核心指引,逐步推向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对应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个纵向系统,搭建覆盖教学、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全面质量监测信息化平台,建立“1核心5横5纵1平台”为基本框架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每项工作都要以顶层指挥决策系统为基础,经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四个工作程序,循环改进,持续提升。

(二)建立诊改“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

借鉴戴明循环(PDCA循环)等质量管理理论,以学校“十三五”规划为起点,以专业建设规划为主导,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保障、实施、检查、反馈、改进的全过程为主线,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实施考核激励为动力,建立“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全面带动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的诊改工作,推动质量文化形成。

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建设

(一)成立三级质量保证及诊改机构

学校建立质量保证委员会和诊断与改进委员会,教务、人事、学生管理部门牵头成立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相应质量保证组,全面协调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诊改运行工作。教学部门和专业(课程)相应成立质量保证及诊改机构。

(二)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

学校各部门要根据所处在纵向中的五个系统的归属,按照岗位—职责—工作—标准的开发流程,结合目前部门职责,进一步明确部门的工作职责与工作权限,并将职责细化为具体工作。在此基础上,按照SMART原则(具体、可度量、可实现、相关性、时限)对具体工作进行描述。依据部门日常的具体化工作,大力推进部门岗位任务的优化,并依此来制定部门各岗位的各项工作标准,形成职责、岗位、工作标准关联的系统工作包围绕质量与诊改核心,明确各二级部门在“5纵5横1平台”的任务安排。

(三)打造目标链和标准链

1.总体规划的分解与规划体系的建设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是原则、是方向、是学校各专业开展各项工作的决策性文件。将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分解到各职能管理部门,分头制订校级专业、课程、师资、学生、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科研和社会服务、就业、校园等专项分规划;教学部门及各专业依据校级的总规划和专项分规划,相应制订本部门发展以及专业发展、课程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师资发展、学生发展、实训基地建设等子规划;各专业以品牌专业建设指标体系为参考,围绕专业调研、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课程标准、岗位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等教学文件,相应制定专业发展、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等规划。

2.目标链的建设与完善。目标是诊断与改进的逻辑起点。目标链是根据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确定的总体目标,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到专业,到课程,到岗位,到个人,形成的环环相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件体系。在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分解的同时,明确重点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经费预算,特别注意学校发展总体目标分解到各职能管理部门;再由各职能管理部门依据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的分规划,确定专业、课程、师资、学生、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科研和社会服务、就业、校园分目标,通过分规划目标合理地分层次分解到二级教学部门,出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案编制指导性文件,指导各专业编制专业建设方案和课程建设方案;最后由二级教学部门将目标分解到专业建设目标,到课程、到岗位,到个人。

3.标准链的建设与完善。标准是目标的支撑,是诊断的标尺。标准链是为了实现各类规划建设目标而制定的,规范部门、岗位、个人工作、行为,定性、定量描述目标实现时,各个元素应该达到某种状态或满足特定要求的系列通用文件。各职能管理部门依据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的分规划及分目标,对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行业相关标准,从计划标准、资源标准、行动标准、结果标准四个方面,相应牵头制定与专业、课程、师资、学生、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科研和社会服务、就业、校园分目标配套的工作或考核标准,制订本部门的学校标准、本岗位的工作标准。

(四)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制度

一是完善制度体系。依据章程,出台学校《规章制度制定管理办法》,对制度的权限划分、制定程序和适用规则做出统一规定,形成决策、制定、实施、监督、反馈、修订完整的制度运行链条,提高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权威性;根据最新修订的章程,全面梳理学校制度,进行具体制度的“废改立”,完善学校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科研及成果转化等重点领域的基本管理制度,明确各个关键环节的规则内容。二是完善制度流程。全面整理学校制度,按决策、执行、监督和委员会等制度进行分类,汇编成册,严格执行;建立与基本制度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实施流程图、方案、管理办法等,促进制度实施的规范性、实效性;建立制度建设良性循环机制,对规章制度的提案、制定、发布、执行、解释、评估、修订、废止全程公开,确保制度公开、公正、有效,持续推进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

(五)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

一是通过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消除学校信息孤岛,整合教学、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过程性数据采集工作,推动信息服务的定制化、个性化,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实现数据的实时开放共享,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二是通过在线开放课程与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混合式教学新体系,推动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紧扣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重要环节,扎实做好对所有课程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线上进行跟踪。三是将校本数据平台的开发列入考量,完善信息采集、审核管控、数据分析三方面制定数据平台管理制度;完善平台状态分析、监控预警、激励功能;四以对接智慧校园管理平台与在线教学综合管理平台,实现过程性数据采集,对接国家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并实时展现分析结果,构建一体化的数据管理系统。通过常态监控、发现问题、预测诊断确保不偏离设定目标。保证实时、常态化支撑学校诊改工作。

三、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路径

(一)建立校级质量保证机制,形成常态化的质量保证与诊改工作机制

推进部门项目目标管理,并实施绩效考核,保证各项工作运行真正建立常态化的“目标-标准-运行-诊断-改进”质量螺旋递进的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依托数据平台,建立源自各类数据分析的诊断与改进报告机制。由教务、人事、学生、科技等管理部门联合审查当年的各二级学院诊改报告及专业诊改报告,结合该学校或专业的相关规划及标准,给出相应评价及诊断改进意见。

(二)建立专业质量保证机制,按建设方案开展专业考核性诊改

1.依据专业建设目标链,层层落实确保建设质量。每学年开始时由专业质量保证小组提交当年的专业建设规划及标准。相应的规划及标准需包括课程建设、基地建设、队伍建设、教学实施、学生教育、社会服务等内容。交由诊改牵头部门进行审定及保管。

2.分析专业质量,开展专业优化和动态调整。在专业层面进行自我诊改的同时,在学校层面每年进行一次对于专业的调查分析,内容包括市场调研、就业分析、学生学业情况分析等。调查分析数据通过信息平台采集与存储,在这些数据的分析上形成全校统一的跟踪调查报告,并根据相关合作企业的反馈,不断修正培养目标与毕业生标准,做好专业优化与调整。

3.基于状态数据分析,实施专业考核性诊断。通过信息采集平台实时采集数据,做好数据统计分析,监测专业、课程质量,及时反馈改进。吸收企业、政府、用人单位、学生与家长代表参与专业考核性诊断。适当引进国内或国际专业认证第三方机构做好专业的评估认证工作。

(三)建立课程质量保证机制,按学生学习达标开展课程过程监控和考核性诊改

1.依据课程标准作为教学检测,实施课程质量立体化监控。改进及完善现有教学制度,包括学生考勤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制度、督导制度等,配合学生、老师对教学满意度调查等数据收集,形成立体化、多方位的课程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形成能覆盖各项课程的明确、清晰、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于每学期末反馈到各二级学院质量保证小组。

2.建立课程教学数据分析机制,实行课程教学考核性诊改。各二级学院质量保证小组在收到课程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将对各课程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等进行研讨,并反馈到专业,将教学数据分析的结果写入二级学院质量年报及专业(课程)诊改报告。

(四)建立教师质量保证机制,按教师发展标准开展教师考核性诊改

1.依据教师发展标准,系统设计激励提升机制。一方面建立以职称和业绩贡献为主线的岗位聘用标准,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激励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中青年骨干教师梯队培养与考核标准体系,通过不同层次、相互衔接、逐层递进的梯队培养目标与标准的设立,激励教师加入骨干梯队,并不断向上攀登。

2.着力建设教师发展中心,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宗旨,以帮助、研究、支持教师发展为主线,大力建设教师发展中心,通过系统的、分类、分层的教师培养与培训活动,切实全方位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发展。

(五)建立学生质量保证机制,按学生发展标准开展学生自测性诊断

1.实施诊断,分析状态数据。编制基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实施方案,围绕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结合实际编制多维度的自我诊断表,并开展学生个人诊断,依据诊断结果,对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适度调整,并对实施方案以及教学开展进行修正。同时,通过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支撑平台,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进行跟进和监控,并进行及时反馈。

2.健全机制,对焦时代新人培养规格。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育人机制体制,适应高职教育发展新要求、新使命、新担当。坚持价值塑造的思想引领、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坚持一专多能的复合培养、坚持精益求精的匠心打造,确立素养+知识+能力+人格“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规格,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万德年.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研究[J].职教论坛,2017(16):19-22.

[2]罗金凤.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体制

机制创新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7(6):25-28.

[3]杨晓冬,仲崇奕.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生发展问题的诊断与改进[J].职业技术,2018(10):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