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思考

发布者:zlkz发布时间:2020-10-07浏览次数:369

摘 要:提高质量是高职院校的永恒的主题,是开展质量诊改的终极目的。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已全面展开,正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存在内生动力不足、标准和目标不明、组织架构不健全、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和第三方参与不够等问题。构建全面质量文化,营造良好的内部质量保证氛围;明确质量标准,健全内部质量保证标准体系;健全组织机构,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健全诊改工作信息平台;调动第三方力量,形成多主体多维度评价机制,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13-0055-05

质量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基础。推进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高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大国工匠的基本条件。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制度创新。“诊断与改进”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热门话题,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文件要求,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正在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现状,并就目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和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研究提供思路。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提高质量的文件,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高职学院的主要任务。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了“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多方参与、多元评价的质量保证机制更加完善”[1]的建设目标。质量已成为“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构建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职业院校工作的重点。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是以政府评估为主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而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主体的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建立以内部质量为主体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2003年,教育部制订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着手对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人才培养评估试点。2004年,各省启动对所辖高职高专的评估。为做好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教育部制订了评估方案,各省级依据方案进行实施,教育部负责定期抽查。2004年8月,教育部成立了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建立了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走上了新台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评估也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从现实来看,虽然全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已全面铺开,但实际上还处在实践探索阶段。以湖南省为例,2016年6月,《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各高职院校要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形成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2]并于2016年7月全面启动省级诊改工作。湖南省教育厅遴选熟悉职业教育、具有管理经验和公信力的职业教育专家、教育研究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等组成任期制的省级诊改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在教育厅统筹管理和指导下,开展省内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指导、抽样复核以及省内诊改工作动态追踪、方案修订和宣传等工作。目前,首届省级诊改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库组建已基本完成,正在开发、完善湖南省高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建立湖南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专题网站,以便集中发布诊改工作的相关政策和信息。同时,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和毕业设计抽查制度,引导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的校本级专业技能考核、毕业设计考核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制度,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组织报送与应用,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建立和完善质量预警机制。但是,种种情况表明,湖南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实践。

二、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有如下五个方面问题。

(一)内生动力不足——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死结”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一直是自上而下展开,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是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所制订的政策、规划等文件而拟订的。也就是说,对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有相对应的“模板”供其学习,学校已经习惯于这种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需要打破这种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要求学校培养自我质量保证的主体意识,落实学院作为质量提高的主体责任,从计划制定、执行、评价、反馈等方面不断改革,促使质量螺旋式上升。但就现实而言,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职工和学生还不具备这种主观意识。自我诊改的意识内生动力源自于人的主观自觉,正是由于教职工和学生缺乏这种主观自觉,导致质量诊改体系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这正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死结”。另外,作为内部质量生成的主体,目前,高职院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工和学生还缺乏一种与质量有关的习惯、信念和行为,也就是质量文化意识的缺失。[3]而教职工和学生对于学校质量目标和质量结果的认识和评价是质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质量观的重要内容。[4]显然,大多数高职院校暂时还不具备完整的大学质量观,不具备对学校质量目标和质量结果认识和评价的主动意识。

(二)标准和目标不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硬伤”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同于以往的高职际校人才培养办学水平评估,评估的标准由评估的组织者设定,我们通常称之为“既定标准”;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的标准由质量生成主体(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来制定,我们可以称之为“需求标准”。既定标准只需要质量生成主体参照标准有计划地实施;而需求标准需要质量生成主体根据自身需求主动建构,并贯彻实施,需求标准的质量生成主体既是质量生成者、创建者,同时,又是组织者、实施者。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诊改”的标准和目标是不明确、不统一的,这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的“硬伤”。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目标,需要各高职院校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身的定位及办学的特色自主制定,同时,要结合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创新。因此,这无形中给高职院校带来巨大的压力。过去,我们习惯于根据已有的方案,依葫芦画瓢,不需要考虑制订符合各自学院特点的工作方案,现在一下子要自己把握方向,提出一校一方案,就好像是一个习惯被大人牵着手学走路的婴孩,突然大人放手了,要自己走路,就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目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也正处于这种阶段,需要克服迷茫,把握方向,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需求标准,制定切实的诊改目标。

(三)组织架构不健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软肋”

关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到底要建成什么样,教育部专家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就是要围绕“五纵五横一平台”,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五纵”就是指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保证五个层面的工作或事按标准实施,达成即定目标);“五横”就是指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不同层面具体的工作或事)。[4]

就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现状来看,一方面,质量保证的组织体系不健全。尽管很多高职院校设有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开展评估、检查和督导等与质量保证相关的工作,但在质量保证过程中部门职责与分工并不明确,有的则附属于其他部门,如教务处、教学督导室等。因此,不仅造成部门之间职能重叠,产生相互推诿现象,导致质量保证效果不明显,而且,很多高职院校现行的质量监控机构与其他行政部门形成了两个不同的运行体系,质量监控机构没有切实地参与学校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学校运行环节,因此,达不到有效监控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组织架构不健全,是高职院校在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过程中的又一难题。

(四)信息平台建设滞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瓶颈”

目前,各高职学院正在运行的有行政办公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迎新管理信息系统、离校管理信息系统、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教务网络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十多个,但这些系统大都是独立运行,都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没有形成统一的数据接口。当进行数据采集时,一个数据表可能得分给好几个部门填写才能完整,不仅办事效率大打折扣,而且容易出错。没有信息化数据平台,教学状态数据不能得到开放共享,数据也就得不到使用和监督,不利于学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不利于实施调控和改进。

信息平台的作用贯穿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全过程,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将直接影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进度和效度。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到数据评价和反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信息平台的支撑。目前,国内大多高职院校的信息平台都不能实现这些功能,信息平台建设滞后,是高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瓶颈”。

(五)第三方机构参与不够——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缺陷”

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评价机制建设中存在两个缺陷:(1)用人单位参与不够;(2)行业企业参与不多。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方包括举办方、学校本身、用人单位和合作企业,在国家实施“管办评分离”的大背景下,学校应该承担起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同时,要发挥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作用,积极开展第三方评估。

高职院校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因此,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紧密,学生一般会提前进入用人单位进行实习,以便更快熟悉工作环境,进入工作状态。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大都仅限于输送人才,而在人才质量反馈方面并未有太多交涉。作为人才质量培养机构应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接受用人单位的评估。用人单位参与人才质量评价不够,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评价机制建设中的一大缺陷。

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自2010年成立及2012年重组以来,在教育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的领导下,紧紧围绕职业教育中心工作,积极发挥研究咨询和指导服务作用,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5]但是目前,行指委参与职业教育标准建设,特别是人才质量标准才刚刚起步,行业企业的参与不多,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评价机制建设中的另一缺陷。

三、加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塑造全员质量文化,营造良好的内部质量保证氛围

质量文化是指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关于质量的意识、道德、行为、制度、责任感以及价值观等,要想真正促进质量的持续改进,最终必然要综合为一种文化现象。[6]在目前职业院校普遍重视质量的大环境下,质量提升应是职业院校全体师生的共同追求,要达到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局面,唯有不断形成学校质量文化,引导全体师生认识质量的重要性,增强人人都是质量生成者的主体意识,自觉执行质量标准,积极推进质量建设,才能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两个方面工作:(1)要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内生动力,牢固树立全面质量观,全面提升质量意识,自主开展诊断与改进;要有标准、有相应的工作制度、有科学的工作流程,并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有学院自身特色的现代质量文化。(2)要明确以质量为核心,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为宗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充实学院教育质量文化,推进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实现治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利益相关方满意度的持续提升,全面达成并不断超越原定目标,实现同步提升。

(二)明确质量标准,健全内部质量保证标准体系

标准是推进质量诊改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实施质量诊断的依据和根本保证。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参考指标(坐标)体系”中,包含5个诊断项目,15个诊断要素,37个参考诊断点,共涵盖了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高职院校要围绕这些要素,对学院常规性工作进行系统地梳理与分析,结合自身的发展与特点,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等五个不同层面的标准链。具体来说,主要是:(1)制订学院各专业建设规划,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制订课程建设规划,建立课程标准;(3)制订师资建设规划,完善师资发展标准;(4)制订学生培养规划,明确学生发展质量标准。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不同层面的质量标准链,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的质量保证标准体系。

(三)健全组织机构,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成立了实施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内部质量保证委员会(简称为“委员会”),以保障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从组织架构来看,大部分学院是由院长或书记担任委员会主任,其它院领导为成员。委员会主要负责质量保证体系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审定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规划(方案);审定各层级内部质量保证目标和标准,审定质量事故处理结果;接受内部质量信息反馈,调控影响内部质量关键因素,保障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顺畅。委员会下设质量管理办公室,任命专职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则由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兼任。质量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1)负责组织、协调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2)制定学院内部质量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规划、工作方案;(3)制定目标考核与绩效奖励制度;(4)组织各专项工作小组开展诊改工作,组织开展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工作。在质量保证委员会下设质量保证体系构架组、教学质量保证组、学生发展质量组、师资质量保证组、服务质量保证组、协同发展质量组、质量管控组等多个专项质量保证组,负责相应专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任务落实,工作规划(计划)、工作方案、工作标准和工作制度的制定、审核、执行、监控及相应工作的自我诊断与改进,督导各部门按照计划—执行—检查—改进(PDCA)的闭环管理理念,强化人才培养各环节的事前质量建标、事中实时监控、事后诊断改进。通过构建持续、闭环的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内部质量保证机制的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形成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有机结合的内部质量管控机制,做到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诊改机制、常态化的课程质量诊改机制、常态化的师资质量诊改机制、常态化的育人工作诊改机制和质量事故管控机制等。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健全诊改工作信息平台

建设高速通畅、安全可靠的校园网络环境,要加强软硬件建设,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化校园环境、智慧型教学系统、海量化教学资源、人本化教学模式、效能化服务模式,完善诊改工作信息平台,为师生学习提供服务,为教学管理服务,为诊改服务。开展“诊改”工作要以人才数据采集平台的数据为支撑,以事实和结果为依据,为了即时采集到这些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人人都做源头数据采集人,实现数据平台动态化管理,让数据开放共享,依据事实数据进行诊断,结合数据结果做好改进工作。目前,关键是要建立校本人才工作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制定采集与管理平台的相应制度,加强平台数据的应用与分析,通过采集相关数据,发挥平台数据采集方便、快捷、准确等优势,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概括及提炼,发现问题,推动诊改。

(五)调动第三方力量,形成多元主体组织多维评价机制

职业教育应满足个人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这要求职业院校质量不仅要接受内部师生的诊断与评价,还要接受社会的评价与监督。同时,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行业产业性和技术技能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意味着职业院校要紧密联系企业,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对接产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调动第三方力量,形成多元主体组织多维评价机制。一方面,要探索多种合作途径,使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参与学校的自我诊改、省市诊改复核、专业教学质量诊改等工作;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诊断与改进”结果,实行评估组织主体分离,分别组织不同目的、不同类型的评价,帮助学校及时发现问题与差距、实现有效调适与改进。只有通过多元主体组织多维评价机制,让不同评价主体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才能做到诊改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大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途径。[7]开展质量诊改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完善治理结构,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制度保证体系,有利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要在明确的标准与目标体系下,在健全的组织架构指导下,通过信息平台完成数据采集、应用与反馈,形成以质量为核心、以制度为保障的科学运行机制,并通过多元主体多维评价进行改进和循环。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将成为高职院校质量追求的恒久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Z]. 教职成[2015]9号,2015-11-03.

[2]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Z]. 湘教通290号,2016-06-15.

[3]约瑟夫·M·朱兰,等.朱兰质量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24.

[4]李薇.南非大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研究:特色与经验[J].职教论坛,2016(3):92-96.

[5]教育部.关于公布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2019 年)组成人员的通知[Z]. 教职成函[2015]9号,2015-06-08.

[6]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文化的视角[J].教育研究, 2010(2):57-62.

[7]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Z]. 教职成厅[2015]2号,2015-06-23

作者:刘阳,系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

来源:职教通讯(2017年第13期)